志愿填报

【普学解析】贵州省本科批征集志愿的通告已发布,数据特点是什么?

来源:
最后修订:
2025/7/29 17:31:02

摘要: 在贵招生的一所985、七所211院校专业首轮未满 高考录取并非“一锤定音”,首轮未满的优质机会往往在征集志愿中悄然浮现。今年贵州省本科批投档数据显示,一所985七所211院校的专业竟在首轮遭遇“冷遇”,这对部分考生而言,无疑是珍贵的“捡漏”窗口。 一、这些未录满的985、211具体包括: 1.广西......

微信图片_20250729171220.png


在贵招生的一所985、七所211院校专业首轮未满

高考录取并非“一锤定音”,首轮未满的优质机会往往在征集志愿中悄然浮现。今年贵州省本科批投档数据显示,一所985七所211院校的专业竟在首轮遭遇“冷遇”,这对部分考生而言,无疑是珍贵的“捡漏”窗口。


一、这些未录满的985、211具体包括:


1.广西大学(物理类):化学类,计划招收1人。

2.贵州大学(物理类):生物科学类,计划招收1人;化学工程与工艺,计划招收1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划招收1人;动物科学,计划招收2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计划招收4人;环境科学(中外合作办学),计划招收1人;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办学),计划招收1人。

3.海南大学(物理类):生物技术,计划招收1人;电子商务(中外合作办学),计划招收1人。

4.湖南大学(物理类):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划招收1人。

5.青海大学(物理类):植物保护,计划招收1人。

6.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类):制药工程,计划招收1人。

7.北京体育大学(历史类):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计划招收1人。

8.辽宁大学(历史类):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亚澳商学院),计划招收1人。


微信图片_20250729172238.png


普学有话说

为啥学校和专业没招满?原因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

今年的贵州省高考征集志愿,呈现出一个非常规的特点:未招满的院校和专业,并非源于传统的“专业冷热”,而是指向更深层的教育经济选择。


一、学费门槛与经济约束成为主力筛选

征集名单中的主力军,是高收费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或专业)与民办院校。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众多家庭明显对显著高于普通公办院校的学费表现出更高的警惕与考量,经济下行促使大家对高费院校非常慎重。考生与家长更趋向于理性评估性价比,高收费在志愿填报决策中的权重明显上升

二、民办院校专业选择面临深层质疑

征集名单大量出现的民办高校,存在特殊的专业考量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不少院校开设“热门”专业的核心逻辑仅仅是扩大生源与收费规模,而其专业背后的师资储备严重不足、教学质量存疑、学术支撑相对弱势,远无法与公办院校同类专业抗衡。


三、退档与硬门槛的局部因素显影

 例如对贵州大学专业剩余名额的分析提示了另一个重要原因:退档风险。未能满足特定条件(如特定单科成绩限制、身体条件门槛如色盲色弱等),或是考生因权衡个人计划而主动申请退档的情况,可能是这些计划流落征集环节的重要原因。


四、理性决策主导潮流:院校性价比选择,冷与热的现实选择

总体来看,今年贵州考生的志愿填报展现出了相当强的理性色彩。这种理性主要聚焦在两大关键点上,并且从征集志愿的名单里看得清清楚楚:

1. 成本优先是门槛:学费敏感度前所未有地高。

高学费项目普遍遇冷是今年最突出的现象。无论是中外合作还是民办高校,只要学费远高于普通公办院校,考生和家庭的接受度就大幅下降。经济环境让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

2. 院校层次是王道,冷热专业要具体分析:


哪些是“冷门”但层次高的公办专业?

物理组: 像贵州大学(211高校)的动物科学、生物科学类,贵州医科大学的康复治疗(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本科学术互认课程),贵州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等出现在了征集志愿名单中。这些都是公办性质、学校层次较高且在本省认知度强的大学。

▪ 历史组: 同样能看到贵州医科大学的专业应用心理学,有贵州财经大学上榜电子商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甚至像211辽宁大学的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也在列。


哪些是民办高校标注的“热门专业”?

▪ 物理组: 民办高校征集名单中,常能看到诸如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机类、 网络与新媒体等名字听起来很“时髦”、很“热门”的专业。

▪ 历史组: 民办高校征集名单中,类似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也常常顶着“热门”的标签出现。


核心现象解读:

▪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时,优先保学校“牌子”(层次较高的公办)。即使这些公办院校拿出来征集的是一些传统认知上偏冷门或竞争较小的专业(比如农学类、护理学、部分基础文科),也比选择民办高校的所谓“热门”专业更有吸引力。

▪ 而民办高校,即使他们开设的专业名字紧跟潮流、听起来就业前景广阔(如数字经济、网媒等),但恰恰是这类“热门”专业常出现在征集名单里。考生对其真实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未来的学术/就业竞争力存疑,导致在“牌子”和“热门专业标签”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这份特殊的征集志愿名单,给我们传递了几个清晰信号:

1. 精打细算成主流: 学费成为填报决策的核心制约因素之一,家庭对教育投资性价比的关注显著提升。

2. 信任危机在民办: 考生和家长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信任度不高,这已经超过了对专业名称“热门”的追捧。名字再好听,学校底子不够硬、口碑存疑,大家也不敢选。

3. 公办底蕴受认可: 即便专业冷门,较高层次公办院校积累的声誉、师资基础和教学保障依然是被认可的“硬通货”。

这无声的志愿表映射了现实的经济压力和对教育质量的严苛筛选。它也给所有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了个醒:在专业设置上光赶时髦不行,在办学质量上扎扎实实下硬功夫,靠真本事赢得信任,才是长久之计。